一、物种论述
野枇杷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,学名绒毛桢楠,别称山枇杷、猴高铁、掠头柴等,在生物学分类上属于植物界、被子植物门、木兰纲、樟目、樟科、润楠属常绿乔木,主产于长江流域及以南各地,根或叶可入药,味苦、辛,性凉,归肺、肝、胃经,具有止咳化痰、消肿止痛、消炎止血等功效。
二、形态特征
野枇杷是常绿乔木,高可达18米;叶互生,叶片革质,倒卵形、卵状长圆形或狭倒卵形,先端渐狭或狭短渐尖,基部楔形;圆锥花序单独顶生或数个密集于小枝顶端,近无总梗,分枝多、短;花两性,黄绿色,被锈色绒毛;花被裂片6,排成2轮,内轮花被裂片长卵形,外轮被裂片较小且狭;果球形,紫红色;花期10~12月,果期翌年2~3月。
三、分布范围
野枇杷原产于中国,主产于长江流域及以南各地,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广东、广西、湖南、湖北、云南、贵州、四川等地均有分布,多生于海拔1500米以内的山谷、溪旁杂木林中。
四、生长习性
1、温度:野枇杷喜温暖,稍耐寒,较耐热,最适温度15~25℃,最低能耐-15℃的低温。
2、湿度:野枇杷喜湿润,耐旱,怕积水,在年降雨量800毫米以上的地区均能正常生长。
3、土壤:野枇杷喜肥沃,以土质疏松、排水良好且富含腐殖质的中性或微酸性壤土为宜。
4、光照:野枇杷喜阳光,稍耐阴,光照充足时生长健壮,长期在荫庇的环境下结果不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