采用翻整暴晒、洗根换土、浇灌药液等措施可以灭杀土壤中的小白虫。
翻整暴晒:将盆土中取出植株,再将土壤均匀铺洒至向阳的水泥地上,暴晒3-4天即可灭杀其中的小白虫(根粉蚧),然后上盆重新种植。
洗根换土:从土壤中取出花卉,并抖落根部的泥土,再用多菌灵溶液浸泡消毒,随即栽入新土中。
浇灌药液:将吡虫啉、蚧必治等药物兑水稀释,然后浇灌土壤。
一、如何灭杀土壤中的小白虫
1、翻整暴晒
土壤中出现的小白虫可能是根粉蚧,若此时未栽种花草,可将植株从花盆土中取出,均匀的铺洒到向阳的水泥地上,暴晒3~4天,就可杀灭土壤中的小白虫,之后可将土壤装入花盆中重新栽培。
2、洗根换土
(1)若栽种花卉植物的土壤中出现了小白虫,可将其从土壤中取出,抖落根部附着的土壤,在将其放置到多菌灵溶液中进行浸泡消毒处理。
(2)之后可换上疏松透气的新土重新进行栽培养护。
3、浇灌药液
(1)若花盆土中的小白虫数量较少,可直接选择喷洒药剂,可购买吡虫啉、蚧必治等药剂,兑水进行稀释后。
(2)扒开表层的土壤,然后将药剂浇灌到土壤中,清除土壤中的小白虫。若发现未经孵化的虫卵,则可使用纸巾进行擦拭。
4、提前预防
(1)在夏季炎热潮湿的气候下,会导致小白虫大量滋生,因而在入夏前,就需往土壤中喷洒除菌药剂进行预防。
(2)日常养护植株的过程中还需严格控制浇水量,防止土壤过于潮湿导致小白虫大量滋生。
二、常见的土传病害
1、纹枯病
纹枯病的病原是禾谷丝核菌等,菌核则是为重要的初侵染源。
(1)烂芽
小麦的芽鞘受害变成褐色,在幼芽阶段造成作物枯死。
(2)病苗
在3~4叶期,在叶鞘上呈现中央灰白色,边缘褐色的病斑。
(3)花秆烂茎
①在返青拔节之后,小麦下部叶鞘上产生中部灰白,边缘浅褐色的云纹状病斑。多个病斑相互连接形成云纹状的花秆。
②条件适宜时,在茎秆上出现“眼斑”。湿度大时,病叶鞘内侧及茎秆上能看见蛛丝状的白色菌丝体,以及类似油菜籽状的黄褐色菌核。
2、基腐病
(1)基腐病是由镰刀菌侵染引起的性病害。在症状识别上,如果是发芽感病的,在感病后会出现种子根呈褐色,幼芽腐烂从而导致不可破土。
(2)出土的幼苗近地面叶会出现圆形褐色病斑,严重时病叶会变黄枯死。拔节后病菌通常在基部节间或者第二节间上侵染,出现褐色病斑,上部叶片叶尖变黄,后期节间腐烂、变白,茎壁变薄。
(3)一旦感染上了基腐病,小麦的茎秆极易折倒,轻者减产10%~20%,重者可达到70%~80%。
3、全蚀病
全蚀病是因为子囊菌亚门禾顶囊壳小麦变种从而造成的。在全蚀病的辨别上,要注意以下几点:
(1)病苗:种子根、次生根和地下茎变黑腐烂,根的表面有葡萄菌丝。
(2)分蘖前后:老叶变黄,分药减少,生长衰弱,严重的枯死。
(3)早春:返青迟缓,黄叶和无效分蘖增多或枯死。
(4)拔节后:根部和茎基部1~2节的部分腐烂加重,植株矮化。
(5)抽穗灌浆期:茎基部呈现黑变腐烂更加明显,形成“黑脚”,病部的叶鞘易于剥离,叶鞘内侧和茎基的表面形成灰黑色的菌丝层。早枯形成“白穗”、穗不实或籽粒枇瘦。
(6)影响小麦全蚀病田间发展的因素非常多,包含耕作制度、土壤营养、感病寄主、气候条件等。
(7)全蚀病所造成的危害也是很可怕的,属于小麦的毁灭性病害,引起植株成簇或是大片枯死。通常会造成减产10%~20%,严重的在50%以上,甚至绝收。